2025年4月19日,正值谷雨节气,我院非遗工坊组织学生开展系列非遗文化体验活动,通过绒绣研习、布艺画创作及元宇宙市集探访,以青年视角探索非遗技艺,传承千年文脉。
上午,我院非遗工坊的研究生杨林同学与国家级非遗“上海绒绣”传承人王丽萍老师正式开启总计12课时的系统学习,杨林同学还担任了本期上海绒绣培训班的班长。绒绣以羊毛绒线在特制网眼布上“次第排列”,通过千万彩点组合成画,其工艺起源于19世纪欧洲传教士传入上海,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杨林同学表示:“绒绣是中西交融的艺术瑰宝,我将用青年力量推动这项技艺的活态传承。”

杨林同学(左)与国家级非遗上海绒绣传承人王丽萍老师(右)合影
下午,我院非遗工坊的本科生赵青、彭佳欣、孙锦雯同学参与了“杨浦非遗进商圈”之布艺画牡丹活动。上海市杨浦区非遗项目海派布艺画第四代传承人孟新民老师亲临现场,孟老师从唐代堆绣技艺讲起,指导同学们以绸缎剪裁、粘贴创作牡丹主题布艺画。在孟老师的指导下,大家亲手制作布艺画,拼接出牡丹花的娇艳与盛开之姿。通过布艺画这一传统工艺,学生们将春色凝固于画布之上,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同学们感慨:“每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匠人对自然的敬畏,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赵青(左一)、孟新民老师(左二)、彭佳欣(右二)、孙锦雯(右一)合影
随后,非遗工坊团队成员探访“谷”次元街元宇宙快闪市集。在非遗老师简尼的指导下,同学们体验香牌制作,从研磨草药到模具塑形,感受古人“以香养心”的智慧。市集还通过AR技术呈现非遗数字化成果,同学们惊叹:“传统香牌在虚拟世界中焕发新生,这种跨界融合令人耳目一新。”

团队成员与香牌非遗老师合影
本次活动是一次学院“非遗节气青年说”的实践,通过“研习+体验+创新”模式,学生不仅掌握非遗技艺,更以创意赋能文化传播。未来,非遗工坊将持续开系列活动,深入探索“非遗+旅游”,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谷雨生百谷,非遗润心田。我院学子以躬身实践诠释文化传承使命,为非遗注入青春动能,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非遗故事”。
撰稿:彭佳欣、杨 林
摄影:赵 青、孙锦雯
审核:姜 红
|